当前位置:首页 > 榜样力量
榜样力量

“最美退役军人”在政法战线上

发布时间:2019-07-29 00:00 作者:市委政法委 来源:市委政法委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见到大家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我也是一名军转干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六次全国军转表彰大会暨2014年军转安置工作会议代表时的开场白,也就是这一句滚烫的话语,深沉的关爱,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退役军人深厚的情感。同时,他希望广大军转干部要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适应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牢记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自觉弘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岗位上继续出色工作、活出精彩人生。在芜湖政法战线上,就活跃着这么一群“最美的退役军人”,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一心为民,守护着芜湖一方平安,为法治芜湖、平安芜湖建设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成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既有身着警服、手持警械的守护平安的人民警察,也有头顶天平、手握法槌的公平裁决的人民法官,还有胸佩国徽、心装正义的刚正不阿的人民检察官以及推进法治芜湖进程的司法行政职员,尽管岗位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那就是“最美退役军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么“一群人”,看看他们是如何永葆军人本色,甘于奉献自我,全力维护稳定,守卫一方安宁,为江城百姓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的!


陶承龙:人民群众的平安守护神

 

曾经的他,在军营历练中锤炼无惧无畏品质;而今的他,在平凡执勤中彰显为民服务情怀。橄榄绿换上藏青蓝,制服改变、角色转换,但忠诚始终是他不变的承诺!他就是芜湖市镜湖公安分局弋矶山派出所民警陶承龙,1971年出生的陶承龙,中共党员,三级警督警衔。1991年入伍,2006年转业至芜湖市公安局工作,2009年调任弋矶山派出所任香苑社区民警至今。先后多次被评为芜湖市优秀公务员,是芜湖市“十佳社区民警”之一。2018年,被安徽省公安厅授予全省“十大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并荣立个人一等功。

2006年底,陶承龙告别15年从戎生涯,转业至芜湖市公安局,从昔日的“副营长”转身成为一名“片儿警”。

到社区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掌握社情。通过挨家挨户调查走访,很快,他就成了社区活地图2015年夏天,陶承龙在采集信息时,忽然听到有人大喊:“不好啦,有人要自杀啊——”陶承龙循声望去,喊声从不远处的二楼传出,他拔腿就向前方奔去。刚进楼道,一股浓烈刺鼻的煤气味扑面而来。不好!有人要点燃煤气自杀!熟悉社情的陶承龙知道,这家有名女子因吸毒在社区强戒。危急时刻,陶承龙迅速疏散围观群众,自己却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在现场安慰女子情绪。女子家人赶到后,经过一番苦劝,女子打开了房门,在那一瞬间,陶承龙第一个冲进去将女子控制。

面对社区治安乱象,陶承龙认为公安机关打击是一方面,街面防范也不可小觑。于是,他整合社区资源,成立了一支治安巡逻队伍,开展执勤、巡逻。同时,提供治安预告、播放治安防范提示、开展防范宣传,形成了“社会治安、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一天,有居民发现一名男子在停车场盗车后逃离,陶承龙赶到现场,与巡逻队员围追堵截,终将将盗贼抓获。

“化解矛盾纠纷是,消除治安隐患,才能保持和谐稳定。”这是陶承龙的口头禅。经过工作积累,善于用心,他总结了矛盾纠纷调解16字工作法:“深入排查,提前介入,密切关注,分类处置”。一次,辖区望江苑小区一对情侣闹矛盾,男子扬言要与女友同归于尽。陶承龙了解当事人情况后,一方面劝导男子不要采取过激行为,另一方面做好处置预案,正在处理过程中,危险的一幕发生了,男子将自己和女子反锁屋内,泼洒汽油要自杀。陶承龙迅速赶赴现场,疏散群众,并努力与男子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和劝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劝导,男子情绪逐渐稳定,并将房门打开,陶承龙第一个冲进室内将男子控制,成功消除了一起恶性事件。特别是在他的调解下,这对情侣的恩怨得到成功化解。

“军旅生涯是我一生受益无穷的动力源泉,警营岗位更是我发挥能量的绚丽舞台。”15年的军旅磨砺、13年的从警经历,陶承龙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程建:维护法律公平正义的执行官

 

程建,1996年退伍,1998年通过招警考试进入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事司法警察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被安徽省高院授予“全省人民满意的司法警察”荣誉称号。因工作需要,2014年他被调入执行局工作,工作中,他摸索出了以快制胜、多方突破等多种执行方法,每年结案数在全局名列前茅,多次参加集中执行、专项执行活动,为申请执行人挽回财产损失上亿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本色,更体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裁判难,判决后执行更难。但程建同志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和朴实严谨的作风,在案件执行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案,既保护申请人的利益又充分保障被执行人的权益。为防止授人以柄,他对自己“约法三章”,始终做到“三不”:不吃请、不收礼、不违纪,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严格工作执法的同时,程建总是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真心实意地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张某申请执行谈某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一案中,由于加害人谈某入狱服刑,家庭困难,无赔偿能力,而被害人双目失明,生活极为困难,无力负担后手术治疗费用。为解燃眉之急,程建主动为张某申请了国家司法救助,并最终获得16万元救助款。

“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开展以来,程建带领的执行团队围绕异地强制腾退行动,提前谋划、互联合作、刚柔并济、依法处置,程建本人更是不怕吃苦、冲锋在前,在芜湖市某小贷公司申请执行缪某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等案件中,有力地打击了“老赖”的嚣张气焰。他承办的两起案件,被入选“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十大典型案例。

 

杜吕庆检察宣教工作勤奋进取的佼佼者

 

2013年11月,杜吕庆转业至芜湖市人民检察院,先后任宣教科副科长、科长,现任市检察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017年获得全国检察宣传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获芜湖市“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

杜吕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特别是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工作规律,分析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创造性地把上级要求贯彻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给检察新闻宣传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带领本部门同志齐心协力,讲好检察故事,普及法律宣传,传播检察正能量,推动两级检察机关新闻宣传的矩阵式发展,2017年全市检察机关有9家单位获全省检察宣传先进单位。

一是集全院之力打造市检察院新闻中心品牌。近年来,率领的检察团队作品在各类报刊电视媒体上发表稿件300余篇,200多个新媒体作品被上级单位采用。二是坚持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制定《全市检察机关检察文化示范院创建方案》,积极协助开展“十九大”为主题宣传系列活动,基层院文化建设积极性高涨,芜湖县检察院、镜湖区检察院获全省文化建设示范院称号,市检察院获组织奖。三是狠抓基层院建设,基层院全面建设稳步推进。围绕“抓特色、创品牌、育典型”活动和规范执法加强基层院建设。全市8个基层院,我市芜湖县、镜湖区、弋江区三个基层院被评为全省基层院建设典型,其中芜湖县院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

 

刘昭明:扶贫一线的困难群众贴心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总书记向世人发出的承诺。为响应总书记号召,2017年4月,年过半百的刘昭明,在市司法局扶贫干部选派专题会上主动请缨,来到无为县严桥镇明堂村驻村扶贫,成为一名地道的生产队长。到村后,他坚持抓党建促扶贫,以上门入户嘘寒问暖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扶贫项目落地,全方位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措施落实,努力将扶贫村打造成了全镇、全县,乃至全市扶贫工作的一面旗帜。

他视群众为亲人,把解困当职责。在群众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毫不吝啬的主动相助,在走访中,他发现贫困户卧床不起的帅奶奶身边无儿无女,就顺手掏出200元钱,让帅奶奶先治病,像这种随机接济困难群众钱物的,两年来,发生在刘昭明身上已不止一、二次,据同行人员介绍,先后有9个贫困户收到他接济的钱物,共计有3000余元。

一次,在90岁以上的高龄的五保户家中,他发现没有电风扇,就自费买了一台给送去,发现老人盖的棉被破旧单薄,就买了一床新的棉被给送到家中;一天早上天刚刚蒙蒙亮,听说贫困户朱吉宽不慎受伤,他二活不说,独自租车将老朱送到县医院就诊;贫困户李佐根肢体残疾,行动不便,他往返奔波,到市残联为他申请免费制作安装假肢;村上精神残疾、智力残疾贫困户因没有残疾证,享受不了相关福利政策,他就主动带他们赴芜湖第四人民医院免费进行住院治疗及鉴定等。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安徽昌平司法鉴定所专家还专门赴村,为部分精神残疾的贫困户做医学鉴定,并帮助办理残疾证。

贫困户朱时平就业愿望迫切,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他就联系芜湖小燕子美食苑帮助筹集社会资金5000元帮他建了一个洗车场;贫困户汪帮勇户想发展养殖产业,由于启动资金不足,他就向市司法局为他申请7200元救助款,帮小汪实现了就业梦。

为改善驻村黄殿小学教学条件,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原市国税局向学校赠送了4台台式电脑,用于开展多媒体教学。中投集团给同学们送来了衣服、书包、纸本等用品。为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在他的协调下,芜湖市福海家俱公司给村活动中心赞助了价值2万元桌椅。正是这些暖心、贴心的举措赢得了贫困户和其他村民的高度信任,大家都觉得有困难找刘书记一定能办好。

他还在海螺集团1000吨水泥的支持下,完成了村党员活动中心建设,使村部办公条件焕然一新。为解决黄殿小学师生进出道路修建工作,他先后向市、县地方公路局申请,总共获得投资69.9万元,有力保障了小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在市水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获财政拨付20万元,解决了村内三山河闸安全防护设施修建,对圩区的防洪排涝及种植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像这样的项目,可谓一个接一个,大大改善了贫困村村民的出行难、饮水难、照明难等难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动力,这其中无不倾注着刘昭明辛勤的汗水。

 

(作者:余天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