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为市拘留所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化解阵地优势和职能作用,灵活运用"拘调衔接"工作机制,与无为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和陡沟镇华龙社区协同发力,成功化解一起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受到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023年8月的一天傍晚,当事人曾某(化名,男,57岁)驾驶一辆无号牌电动三轮车,沿通江大道自东向西行驶,行至该大道126km处时,碰撞到骑电动车的辛某(化名,女,46岁),造成其受伤及电动车损坏的交通事故。辛某住院治疗多日,后经司法鉴定,评定为十级伤残,误工期180日,护理期60日,营养费计60日。经公安交警部门认定,曾某负此起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两人协商赔偿,无果,致诉。当地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被告曾某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共计人民币161717元。
无为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后,当事双方经多次协商赔偿事宜,无果。2024年11月11日,曾某被依法执行司法拘留。管教民警在开展入所谈话时,发现曾某思想包袱较重,经询问得知,一是对自己所负的事故责任不认同;二是惦记家中未成年的孩子读书问题,以及田间未收割的农作物,导致神情恍惚、思想波动较大。市拘留所负责人经与法院执行局法官沟通案情后,积极发挥阵地职能作用,组织大家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成功化解该起因交通事故责任引发的矛盾纠纷。
责任+专班+研判,三向发力主动“谋”。曾某被司法拘留后,原告开始在抖音上发视频维权。无为市拘留所意识到该起矛盾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化解,后续可能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于是立即进行部署,确定“依法依规管理,积极沟通协调,全力化解矛盾”的基本思路。由所主要负责人牵头,抽调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管教民警董学森为主管,组建负责人、管教民警、所内心理咨询师为成员的化解专班,明确化解责任人,力争将矛盾化解在所里。专班小组多次召开分析研判会,根据曾某目前状况,对其性格、焦虑重点事项等要素进行全面剖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化解方案。
普法+引导+关爱,三管齐下主动“梳”。专班人员观察到曾某在拘室内忧心忡忡、少言寡语,多次找他谈话,像朋友一样与他交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促使他打开心扉。针对曾某担心孩子补习的问题,民警主动邀请他的一位女性亲戚到所与其沟通,从而打消了他的顾虑。二是对曾某开展普法宣传,从交通事故责任依法认定到不承担赔偿可能导致的后果等多方面,逐条提出教育引导,使得曾某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深刻认识,最终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承担的法定责任。三是在生活上予以关心关爱。随着管教民警多次宣传、引导,曾某逐渐放下对抗心理,表示“你们都是好人”,是真心诚意在帮我,我愿意与对方沟通。
调解+联动+回访,三项措施主动“治”。在调解过程中,无为市拘留所充分运用"拘调衔接"工作机制,始终与法院执行局、社区密切协作开展调解。为避免调解现场双方再起争执,调解员决定在共同调解前,通过“背靠背”方式,各自先行开展工作。原告始终坚持要曾某承担诉讼费、鉴定费等,管教民警将曾某家中的实际困难等情况与原告进行充分沟通,引起辛某同情。针对原告在网上随意发布视频,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民警对她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动员其主动删除所发布的视频。在多次努力沟通下,辛某表示理解,并同意与对方在合理范围内,一次性了断。
11月21日,双方在拘留所民警、法院执行局法官、社区干部共同见证下,最终达成和解,彻底实现“案结事了”。曾某被解除司法拘留后,民警主动与执行局、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回访,建议执行局尽快解除曾某被冻结的银行卡和“黑名单”,同时建议社区做好当事人出所后的思想稳定工作。此次矛盾化解,取得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